说到长平之战,大凡有了解过历史的人都不陌生,尤其是白起坑杀40万战俘的事迹,可以说妇孺皆知。但是,40万条性命成就的,岂止是白起“人屠”的威名股票配资10倍杠杆,真正受益的,却是大秦王朝。
长平之战的真正意义在于:长平之战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,一战改变了长达500年之久的,列强林立,相互攻伐的混乱社会格局。从此以后,其他各国再也无力阻止秦朝统一中国,中国社会从此逐渐走向了中央集权制。
1,战争起因
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之后,国立迅猛增强,逐渐有了和天下诸侯角逐的实力。秦国相国范睢制定了“远交近攻”的国策即有限吞并紧挨的国家,于是秦国发兵攻韩。
公元前264年,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(今河南沁阳),野王降秦,彻底孤立了上党郡,于是韩国使出了弃车保帅的策略,让上党也降秦。但是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降秦,想借助赵国的势力来同秦国抗衡,于是率上党郡17城军民降了赵国。赵王欣然接受上党,秦王大怒,决定征伐赵国。
2,战争经过
公元前261年4月,秦国派王龁领兵进攻上党,赵国派老将军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。很快,秦赵军队就发生了碰撞,赵国不敌。
廉颇看出了秦军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困难,而且愤怒之师急于求胜的弱点,于是采用避而不战的策略,意图通过被动防御来消磨秦国兵锋,同时用后勤补给来消磨战力,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。
廉颇的战术让秦国一筹莫展,于是范睢等人就利用反间计,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消极避战。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,于是让新锐派将领赵括替代廉颇。
赵括上任后,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策略,意图集中优势兵力,一战而击退秦国的远劳之师,然而他的对手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武安君白起。
白起利用了赵括想速战速决的心理,采用了诱敌深入,分而围歼的战术。在熟悉的地形摆了口袋阵,让前沿的秦军采用佯败的战术,引赵军进入口袋阵,另外派了5000精兵实施穿插分割,把赵军分成了几块。同时派了2.5万人直奔赵军后方。不明就里的赵括轻易上当了,无奈之下,只能固守待援,白起断了赵军粮道的同时,不断派兵骚扰,赵军成了惊弓之鸟。
这是一场双方投入兵力各数十万的旷世大战,秦王更是亲自到河内督战,动员了15岁以上的所有男子到长平战场,拦截赵国援军和运粮队,可以说倾全国之力和赵国一战。
围困了46天之后,赵军殊死突围,轮番冲杀四五次之后,终不能成功,赵括被乱箭射死于军中,群龙无首的赵军选择投降。虽后白起使诈,屠杀和活埋了绝对部分人,只留下240人回到赵国报信。
那么问题来了:
白起真的冷血到了屠杀数十万人不眨眼的情况吗?冷血正是因为忠诚!
首先,与其说白起冷血,还不如说无奈,而且无奈的还不止他一个人,而是一个国家。
前面说了,秦王都临前线了,更是征调了全国15岁以上的壮大,可以说国内很空虚,面对40万的降兵,基本上可以说无法处理。如果一旦他们再次哗变,后果不能设想。但是如果把他们放回去,那重新拿起武器,又是精兵悍卒。
其次,秦国的劳师远征,后勤补给本来就不足,突然多了四十万张嘴,这吃的从哪里来?
第三,秦国在战争中同样损失惨重,据记载达20万的伤亡,也无力接管这些降兵。
怎么说这些人都不能留,但是有些事,只能臣子代君王去干,于是白起就做了那个角色。与其说他冷血,实际上他是绝世的忠良。冷血人屠之名背了千古,谁为他的忠诚正名?
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,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歼灭战,战役前后耗时三年,作战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。战败国赵国直接损失了国运,失去了争霸的能力,秦国也损失数十万士卒,虽后数年时间,根本无力再战。
经此一役股票配资10倍杠杆,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。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。所以说,长平之战是战国的分水岭。
白起赵括赵军秦国赵国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炒股平台网站_炒股股票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官方平台观点